固体与液体介电常数的测量
来源:Partulab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17-03-29 | 64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实验目的:  

(1) 运用比较法粗测固体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2) 运用比较法法测量固体的介电常数;  

(3) 谐振法测量固体与液体的介电常数(以及液体的磁导率); 

(4) 学习其测量方法及其物理意义,练习示波器的使用,(并由此推算出光在不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二、实验原理:  

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一般采用相对介电常数εr来表示,通常采用测量样品的电容量,经过计算求出εr,它们满足如下关系:

式中ε为绝对介电常数,ε0为真空介电常数,ε0=8.85x10-12F/m,S为样品的有效面积,d为样品的厚度,C为被测样品的电容量,通常取频率为1kHz时的电容量C。

比较法:  

比较法的电路图如图一所示。此时电路引入的参量少,测量精度与标准电容箱的精度密切相关。实际测量时,我们用双踪示波器观察信号变化情况,调节电容箱和电阻箱的输出大小,使两路信号相位相同,并且Vx=1/2V,此时标准电容箱的输出电容值即为待测电容的电容大小。

谐振法:  

1、交流谐振电路:  

在由电容和电感组成的LC电路中,若给电容器充电,就可在电路中产生简谐形式的自由电振荡。若电路中存在交变信号源,不断地给电路补充能量,使振荡得以持续进行,形成受迫振动,则回路中将出现一种新的现象—交流谐振现象。RL串联谐振电路如下图图二所示

其中电源和电阻两端接双踪示波器。  

电阻R、电容C和电感串联电路中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是同相位的,但超前于电容C两端的电压π/2,落后于电感两端的电压π/2,如图三所示。

找到RLC串联电路的谐振频率,如果已知L的值,就可以得出C的大小。

2、谐振法测量电容  

谐振法测量电容的原理图见上图一,由已知电感L(取1H),电阻R(取5 kΩ)和待测电容Cx组成振荡电路,改变信号源频率使RLC回路谐振,使得双踪示波器两个频道的波形相位相同,则电容可由下式求出:

4、光在液体中传播速度的测定:       

光在溶液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浓度有关。通常将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转换成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n进行测量。利用n=c/v可以计算出光在介质中的速度v=c/n,这里c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光是一种电磁波,根据电磁波理论,n=,这里,μ,ε分别是介质 的相对磁导率和相对介电常数。

三、实验内容: 

1、仪器、元件与用具:  

信号源一台、电容箱一个、交流电阻箱一个、压电陶瓷一个、电感器一个导线若干、黄铜片二片、泡沫塑料一块、游标卡尺、平行板电容器,螺绕环电感,双踪示波器,矩形样品池,磁性表座2只(用于固定矩形样品池),滴管,废液池,抺布,卷纸,去离子水,已配置好的二种不同浓度的罗丹明6G溶液。 

2、实验步骤:  

(1)运用比较法测量压电陶瓷的介电常数εr。  

(2)运用谐振法测量压电陶瓷的介电常数εr,电感L取1 H,输出电阻R取值为5 kΩ。

(3)液体介电常数、磁导率及液体中光速的测量。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平行板电容器竖直放入矩形样品池中,加入标准样品水,直到水完全浸没平行板电容器,利用标准电感箱、标准电阻箱,用RLC交流共振法测量共振频率。取标准电阻箱值为5000.0 Ω,调节标准电感箱的输出值为0.1 H,测量对应的谐振频率,计算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②利用待测样品代替标准样品水重复上述步骤,测出样品的谐振频率,计算出相对介电常数。  

*③将标准样品水加入螺绕环电感内的玻璃管中,要求水完全装满玻璃管,利用标准电容箱、标准电阻箱,用RLC交流共振法测量螺绕环的电感。取标准电阻箱值为10.0 Ω,调节标准电容箱的输出值为0.02 μF,测量对应的谐振频率,计算螺绕环的电感。 

*④利用待测样品代替标准水重复步骤3,测出样品的谐振频率,计算出相对磁导率。

*⑤利用上述实验测得的相对介电常数及相对磁导率,计算光在对应样品中的折射率及传播速度(以真空中的光速c表示)。   

*为选作内容.

实验设备:佰力博介电温谱测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