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多少?
来源:Partulab | 作者:编辑部 | 发布时间: 2017-03-28 | 764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始于1984年,通过30余年的发展,至2016年初,现已建成3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覆盖了我国基础研究的大部分学科。从学科分布来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分布在工程、生命、化学、信息、材料、地质、农业等10个领域。如图1所示,从总体上说,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分布基本合理,多数是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的工程技术领域,如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农业、涉及经济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新兴信息科学等。但也存在着个别学科实验室偏多、重复布局等。

1.jpg

我国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分级分类管理的模式,实行依托单位管理下的党委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科技部是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国务院部门(行业)或地方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是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依托单位是实施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具体负责单位。



如图2所示,教育部所属的实验室139个,占总数的43.9%;中科院所属的实验室85个,占总数的26.8%;其他部委所属的实验室75个,占总数的23.6%,尤以国资委、工信部、农业部这三个部委单位所属的实验室数量居多;各省、市、自治区所属的实验室共18个,占总数的5.7%,具体包括香港、澳门、四川省、江苏省、河北省等。

依托单位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稳固的后方,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依托单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的中坚力量。如表1所示,北京大学(14个)、清华大学(11个)、浙江大学(10个)、哈尔滨工业大学(8个)、南京大学(7个)、西安交通大学(6个)、吉林大学(6个)、上海交通大学(5个)、复旦大学(5个)、华中科技大学(5个)、武汉大学(5个)所具体负责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位居全国前11名。从数据来看,这些依托单位都是以理工学科领域见长的“985”高校,其他大学与我国顶尖的研究型大学之间在负责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实力差距较为悬殊。一流研究型大学为实验室的发展提供一个优良基础与扎实起点,整合更丰富的科研资源,培育更优秀的研究团队。








(资料来源于科技部网站及教育部通知公告。)